老街沿水而建,人民沿河而居。當年的海唇街是最繁榮的市區,住得離市區稍遠的馬來人會搭舢板來買東西。
初時,由於親系或鄉音的緣故,老街以兩大方言群體,既福建人和潮州人來瓜分。聚居在下橫街巷口這一截的海唇街,習慣上被福建人稱作老巴剎,而海唇街上段,既由下橫街往西到敦哈志奧本路,則是潮州人口中的順豐街。
由福建詔安人所經營的大茂公司香燭店,而今由沈雲豹繼承。他分享道,在古晉這聚居了各籍貫華人的老城裡,早期,不同的方言群對祭拜的用品各有不同需求。然而,時代的演變已形成千遍一律的拜祭品。
當然,除了福建人和潮州人外,老街還有其他鄉音。黃賜田中醫藥行,就是老街上的非主流方言群的河婆客家人。當年,祖輩從廣東省河婆帶來的中醫智慧,而今卻在異地代代相傳。然而,古晉老街真的是他的異鄉嗎?不全然。那架設在中草藥舖裡的百子柜的一些格子,早已把祖輩遷移此地,而剩下的格子,就留給後代去填補吧。
下橫街的何源和打鐵鋪而今的第3代繼承人,是大浦客何晉興,從店裡傳出來的鐵樂,幾乎已成絕響。可是,匍匐著皺紋的雙手,依舊握著鐵和槌子,敲打著幾近被淘汰的白鐵製品。
而益新鏡莊,是廣府人歐陽偉才堅持經營由姑姑傳承給他的老店舖。鏡莊裡擺滿大大小小的鏡框、相框,還有家傳制框用具。
古晉老街像萬花筒,各個籍貫和各行各業就像色彩旖旎的花花世界。萬花筒的世界看似很小,但箇中內涵卻包舉宇內。
不是嗎?老街展現出來的,何止華人祖輩南下在異鄉經商紮根的求存方式,它的風景,還有經歷百餘年的歷史洗禮後,繼承人在傳統與先進、歷史與現代的分叉路上要如何接軌?當中蘊藏的故事,一定是一本精彩的小說、一出劇情緊張的連續劇。
(星洲日報/快樂星期天 ‧作者:李秀華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